2013年2月15日星期五

1月

by Raymond Carver,
by Maugham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
<平等与效率> 奥肯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萨宾

萨宾娜又开始了孤独的沉思:如果她有一个指挥她的男人又怎么样呢?一个要控制她的人吗?她能容忍他多久?不到五分钟!从这儿得出结论,无论强者还是弱者,没有人适合她。

  “为什么不用你的力量来对付我?”她问。

  “爱就意昧着解除强力。”弗兰茨温柔地说。

  萨宾娜明白了两点:第一,弗兰茨的话是高尚而正义的,第二,他的话说明他没有资格爱她。[生活在真实中”

  卡夫卡曾在日记或是信件中提到这样一句,生活在真实中。弗兰茨记不清这话的出处,但这句话强烈地感染了他。生活在真实中意味着什么?从反面来讲太容易了,意思是不撤谎,不隐瞒,而且不伪饰。然而从遇见萨宾娜起,他就一直生活在谎言中。他蹬妻子说那些根本不存在的阿姆斯特丹会议,马德里讲学;他不敢与萨宾娜并肩步行于日内瓦的大街。他还欣赏谎言与躲藏:这些对他来说是如此新异,他象一个老师的爱学生鼓起勇气逃学,感到十分兴奋。

  萨宾娜认为,生活在真实之中,既不对我们自己也不对别人撤谎,只有远离人群才有可能。在有人睁眼盯住我们做什么的时候,在我们迫不得已只能让那只眼睛盯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有真实的举动。有一个公众脑子里留有一个公众,就意昧着生活在谎言之中。萨宾娜看不起文学,文学作者老是泄漏他们自己或他们朋友的种种内心隐秘。萨宾娜以为,一个放弃了自己私我隐秘的人就等于丧失了一切,而一个自由而且自愿放弃它的人必是一个魔鬼。这就是萨宾娜保守着那么多恋爱秘密但一点儿也不感到难受的原因。相反,这样做才使她得以生活在真实之中。

  在弗兰茨这一方面,他确认把私生活与公开生活分成两个领域是一切谎言之源:一个人在私生活与在公开生活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对弗兰茨来说,生活在真实之中就意昧着推翻私生活与公开生活之间的障碍。他喜欢引用安德鲁.勃勒东的活,握意的生活就是“在一间玻璃房子”里,人人都能看见你,没有任何秘密。  

2010年7月4日星期日

刀锋

断断续续的看到到快一半, 却从马图林一家遭遇金融风暴迁居巴黎的那一段开始不可停歇的一口气看完了,实在算得上是囫囵吞枣.巴黎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我本是个浮躁的人,在那里的一些日子里只得迷乱,找不到理由去从那些可爱的部分里潜心寻找想要的任何东西.曾有一时,没有黑人,没有多华人,走在旺达姆广场,站上蒙马特,那些令罗绸缎,那些胭脂韵事,挥洒在这座城市的墨水和颜料,夜晚的酒精和爱液,真正的巴黎,恐怕也就停止在博物馆的玻璃后,结束在别人的书中了吧.
关于书,印象最深的不是拉里,毕竟最后拿印度的教义来给了敷衍的答案可以算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当然,也不是俗菩萨伊萨贝尔,更不是苏菲,则是那早早死去的艾略特.我自认对艾略特这名字是由特别的中意,不免带上了有色眼镜,但这样一个典型的时代造物却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主角.一直觉得英国人的书里面不管什么年代, 老是有那么一个势利眼,不能算他们为人不轨,只能说是看了生气. 尽管已经被毛姆叔叔粉饰的拖了那么点儿仙气. 也许这就是他的能耐吧.让你背叛故事性的看下去.
另外,路过很多次,antibes, 远没想到这里会有那么多趣事,我想我真的需要再去一趟了.如果一周之内的机票可以不要那么贵.干!

最后,喜欢的还是这个翻译,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知者有云,得渡人稀.


2010年6月29日星期二

总之

总之现在我们需要单身--法定节假日除外

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本质

《本质》

   万夏

  第一次和最后一次

  人终究不尽完善

  太多的机会都留在错误中

  我们却在幸福里得到进步 

  说和做并非本质

  喝酒的时候口含一颗樱桃

  我们可能错读一本书

  认识一群内心脆弱的人物

  为那些被粉碎的东西伤心和痛哭

  这些也不是本质

 

  最高最完美的是一些残缺的部分

  我们完善的两次事件之间

  这一切又仅仅是过程

  你祈求和得到的

仅我腐朽的一面

就够你享用一生





2010年5月22日星期六

2010年5月21日星期五

最后一课

夏天盛极一时.

5.20